质量管理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?
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进了第五个阶段。1.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,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,是一种事后把关式的管理,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。
2.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这个阶段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。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,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,从而采取处理措施,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。
3.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,开始叫TQC,后来发展到TQM。最主要特点是: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,更是从源头抓起,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,要动员全体员工、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,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。
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是全攻全守型的阶段。
4.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这同时还是质量保证阶段。就是我们所说的QA,以军工企业为代表,它把企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订立成质量手册,通过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质量表格文件来控制,它的观点是想到的就要写到,写到的就要做到。用严密的程序手册来保证过程的进行。
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。
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族系列标准。
5.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零缺陷的质量管理,进入质量哲学时代,这是以美国克劳斯比为代表的。
他主张抓质量,主要是抓住根本,就是人。人的素质提高了,才能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。
它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,而且把每次做对作为奋斗方向。回顾质量管理经营的五个阶段,可以看到,我们的企业、国家现在处于一个混合阶段。有很多企业在申报ISO900系列标准,有的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法和办法,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检验、把关都没有到位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夹生饭,是混合性的管理。
这也说明,我们的工作有很多难点。
我们的期末考试题目,所以我还是比较清楚的。
哈哈。上世纪4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,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,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,因此,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,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。全数检验成本高,不适合大规模生产。40-60年代,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,利用哈修特工序质量图进行质量控制。哈修特认为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,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,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,实行过程控制。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。1961费根保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。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,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。20世纪,人类跨入了以“加工机械化、经营规模化、资本垄断化”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。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,质量管理的发展,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,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。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,方式是严格把关,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。